今年二代粘虫见虫面积大,且多地出现集中危害的高密度田块、残虫量高;近期东北、华北、黄淮部分地区出现蛾峰;8月份东北地区东部、华北、黄淮、西南地区西部降水偏多,对粘虫迁入和发生为害有利。预计三代粘虫发生面积约3000万亩,东北、华北、黄淮大部中等发生,西北、西南地区偏轻发生,其中黑龙江中南部、辽宁西北部、内蒙古东南部、北京东北部、天津北部、河北中部、山东中部和西南部等近期蛾量大、雨水丰沛且作物长势旺盛的局部区域,可能出现高密度幼虫集中为害农作物现象。大部地区三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在8月上、中旬。
鉴于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、集中暴发和隐蔽为害特点,各地应密切注意周边地区粘虫发生动向和天气情况,认真做好当地成虫诱测、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和田间卵虫量调查,及时发布短期预报,指导农民进行有效防治,力争最大限度控制其危害。
一、二代粘虫见虫面积大、高密度区域多,残虫量偏高
二代粘虫在东北、华北、黄淮、西南、西北地区普遍发生,见虫面积6495万亩,是2001年以来最高值。黑龙江西部、吉林中西部、辽宁中部、内蒙古东南部、陕西关中、甘肃陇东、宁夏北部、四川南部、贵州西部、云南北部等地出现高密度种群,百株虫量一般30-100头,最高200-500头,内蒙古科右后旗、陕西旬邑、四川盐源、贵州习水重发田块达2000-5000头。
各地针对危害较重的地区和田块进行了防治,全国防(兼)治面积4660万亩。调查防治后各类型田每平方米残虫量,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为2.4-3.0头,河南、四川、云南为1.3-1.8头,天津、山东、陕西、宁夏、贵州为0.6-0.9头,吉林、河北为0.3头,山西为0.05头;残虫量与历年平均值相比,除吉林、北京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偏低外,其他大部地区偏高,其中云南偏高158%,黑龙江、辽宁偏高50%左右,内蒙古、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宁夏偏高20%左右。各地残虫量具体数值见表1。
表1 全国二代粘虫发生情况统计表
省份 |
有虫面积(万亩) |
防治面积(万亩) |
谷麦田平均虫量(头/m2) |
谷麦田最高虫量(头/m2) |
玉米高粱田平均虫量(头/百株) |
玉米高粱田最高虫量(头/百株) |
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量(头/m2) |
平均残虫量比历年平均值增减比率 (±%) |
|
|||||||||
黑龙江 |
517 |
231 |
—— |
—— |
20.00 |
50 |
3.00 |
49.2 |
|
|||||||||
吉林 |
497 |
357 |
—— |
—— |
21.50 |
330 |
0.27 |
-77.9 |
|
|||||||||
辽宁 |
700 |
500 |
—— |
—— |
15.66 |
300 |
3.00 |
57.9 |
|
|||||||||
内蒙古 |
1364 |
1178 |
25.73 |
620 |
32.38 |
2750 |
2.36 |
18.0 |
|
|||||||||
北京 |
45 |
25 |
8.70 |
97 |
0.70 |
3 |
0.50 |
-87.7 |
|
|||||||||
天津 |
30 |
22 |
0.24 |
5 |
2.10 |
45 |
0.65 |
18.1 |
|
|||||||||
|
河北 |
1389 |
1055 |
0.82 |
80 |
6.85 |
85 |
0.29 |
20.8 |
|||||||||
|
山东 |
375 |
313 |
3.80 |
134 |
3.60 |
108 |
0.70 |
18.7 |
|||||||||
|
河南 |
180 |
23 |
2.60 |
10 |
6.30 |
20 |
1.40 |
-10.0 |
|||||||||
|
山西 |
306 |
46 |
1.33 |
15 |
4.10 |
350 |
0.05 |
-93.0 |
|||||||||
|
陕西 |
375 |
160 |
0.11 |
2 |
17.07 |
4000 |
0.78 |
-56.9 |
|||||||||
|
甘肃 |
254 |
306 |
—— |
—— |
14.62 |
1350 |
0.99 |
-40.0 |
|||||||||
|
宁夏 |
120 |
143 |
6.29 |
106 |
43.66 |
325 |
0.88 |
26.0 |
|||||||||
|
四川 |
30 |
30 |
1.17 |
117 |
41.00 |
2118 |
1.32 |
3.7 |
|||||||||
|
贵州 |
63 |
50 |
—— |
—— |
45.00 |
5160 |
0.65 |
-8.0 |
|||||||||
|
云南 |
250 |
220 |
22.70 |
200 |
87.34 |
1800 |
1.78 |
158.0 |
|||||||||
|
合计 |
6495 |
4660 |
|||||||||||||||
二、东北、华北、黄淮部分地区出现二代成虫高峰和三代卵
7月中旬以来,黑龙江中南部、辽宁西北部、内蒙古东南部、北京东北部、天津北部、河北中部、山东中部和西南部等东北、华北、黄淮地区部分监测点出现二代蛾峰。各监测点单灯累计诱蛾量,黑龙江双城326头,比历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分别高5.0倍和11.5倍;辽宁彰武1772头,比去年同期高20倍;锦州356头,前几年仅为零星见蛾;天津宝坻203头,比历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分别高3.1倍和7.5倍;河北安新、大城分别为334头、123头;山东济宁1524头,比历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分别高31.2%和1.9倍;淄博290头,比历年同期低4.5%,比去年同期高3.2%。杨树枝把(10个)累计诱蛾量,北京平谷229头,比历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分别高2.3倍和1.8倍;内蒙古通辽市站、科左后旗、开鲁县、科左中旗分别为380头、126头、115头、101头,是当地有数据记载以来最高的。以上各省(区、市)的其他监测点以及山西、河南等地也出现较小蛾峰,累计诱蛾量多为几头至几十头。
近期,辽宁田间已见三代卵,如彰武县7月23日谷子田每平方米有卵0.35块,最高0.58块,单块最少有几十粒卵,多的达到数百粒。
三、寄主条件和主发区天气条件对粘虫发生有利
今年东北、华北、黄淮等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大、长势好,且生长中后期植株高大、田间郁闭,寄主营养条件和田间生态条件适宜三代粘虫的发生为害。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8月份,东北大部、内蒙古中东部、华北、黄淮大部、西北地区东部、西南地区中北部降水较常年偏多,特别是吉林东南部、辽宁大部、河北大部、北京、天津、山东北部、四川西部偏多2-5成,对以上地区粘虫的迁入和发生为害有利。